但這次吃瓜事件的背后,更讓人沉思的是:視頻是怎么被放出來的呢?
有網友猜測,這是“存在抖音草稿箱的視頻,被內部員工竊取”,還有人說這是“手機視頻被人盜取后發出”……但不論真相如何,都逃不出“隱私泄露”這 4 個字。
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前兩天我遇到的事情。
眼看著雙十一就要到了,我也按捺不住買買買的沖動開始囤貨。經過一個小時的奮戰,購物車被我填的滿滿當當,但想想自己那只剩 3 位數的賬戶余額……好吧,還是先看看抖音上的沙雕視頻壓壓驚吧。
可當我打開 App 后,卻發現抖音上的廣告竟然就是我剛剛逛過的同款商品!隨后,我又打開朋友圈,竟又看見了自己剛剛看過的商品。
有類似經歷的絕對不止我一個人,甚至還有不少網友吐槽:
跟朋友在聊天時提到某樣東西,轉眼刷 App 的時候就被推送了廣告!
現在互聯網廣告的精準投放,簡直“體貼”得嚇人!
雖然早就知道 App 們一直越界獲取用戶信息,可他們到底是如何獲取我們隱私信息的?又為什么能夠這么精準地跨平臺推送廣告呢?
那些跨平臺的廣告
是怎么精確投放到你手機上的
關于這些被精準投放的廣告,最讓我費解的是,為什么我上一秒在購物平臺上瀏覽的商品,下一秒就會出現在其他 App 上?
原來,這些 App 早就組成了聯盟,連起手來收割我們。實際上,跨平臺精確投放的“元兇”是——程序化廣告。
1)程序化廣告,定向投放背后的手
所謂的程序化廣告,并不是一種廣告或是 App 插件,而是一種通過大數據收集用戶信息,然后將廣告精準地投放給用戶的技術。
簡單來說,程序化廣告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廣告投放方式。現在這種程序化廣告投放方式,已經滲入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。
首先,程序化廣告會依靠大數據來記錄用戶的網絡行為。
在大數據的觀測下,我們在手機軟件上的每一個行為操作、每個瀏覽記錄、關注內容、使用的 App 等信息都會被記錄,并根據不同的行為權重對用戶進行畫像。
正常情況下,我們的手機和電腦,都有對應的唯一設備 ID 號。所以大數據平臺一般會將設備 ID 號作為用戶為標識,并將采集到的信息整合到設備 ID 上來。
然后,在采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后,大數據就能非常精準的描繪出一個用戶的畫像特征,比如興趣偏好、財產狀況、消費觀念、文化水平……
最后,大數據平臺會將你的畫像分類。一旦有符合你特征的廣告出現,程序化廣告系統就會找到你,向你定向投放該廣告。